来成都巷子里“浇”个朋友 / 一介建筑

2025-01-03 5 0

© Arch-Exist

    成都, 中国

    • 建筑师: 一介建筑
    • 面积 该建筑项目的领域 面积:  150 m²
    • 项目年份 该建筑项目的竣工年份 项目年份:  2024 年
    • 摄影师 摄影师: Arch-Exist Photography
    • 主创建筑师:  张唐
    • 结构生产:  成都常民世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设计团队:  夏凡、陈申斌、周雨涵
    • City:  成都
    • Country:  中国



    © Arch-Exist

    “设计中”是 CACP(Community Art Creative Project) 项目下的空间实践项目,项目将一座废弃的自行车棚改造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CACP 项目探讨了中国非正式城市边角空间的潜力,这些区域由于快速城市化和非私有化土地政策往往被忽视。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这些非正式空间为城市复兴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该项目采用跨学科方法积极与当地社区互动。

    © Arch-Exist

    项目位于玉林二巷,该地区位于密集城市中心,残留着拆除过程中的红砖建筑。聚集了低收入群体、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及原住民居民。过去三十年中,从曾经的城市繁华地标到现在的停滞的“等待之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态。

    © Arch-Exist

    © Arch-Exist

    1)非焊接的组装式轻钢结构,为参与式建造过程及空间持续更新提供了可能性:选择便于回收、组装和谁都可以简单搭建的轻型镀锌钢作为结构材料。以基础单元形式保持空间功能适应性,外露结构支持后续改造。CACP 小组、社区成员和志愿者 30 人在 7 天内完成了主要钢结构的组装。 

    © Arch-Exist

    大样图

    2)旋转的锯齿单元空间、屋面种植融合自然,模糊边界: 锯齿形缝隙不强调建筑轮廓,实现了与自然的无缝融合,增强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屋顶设计为梯田式种植区域,既提供降温效益和绿色景观,又促进公众共同维护公共花园。

    © Arch-Exist

    © Arch-Exist

    3)就近可得的日常材料如同“手风琴”一般演奏着具有张力的空间层次: 
    材料选择以低成本和本地采购为优先。透明聚碳酸酯板顶部最大化自然采光,夹棉防风布帘作为局部立面材料与镀锌钢之间的碰撞呈现刚柔融合气质,让空间如同手风琴一般柔软蓬松增加社区友好的亲人氛围。

    © Arch-Exist

    大样图

    4)可持续的空间内容生产及自治机制重新塑造着非正式空间的生活与权益:
    空间举办的活动包括家具翻新工作坊、居民会议及展览,旨在连接各利益相关方,激活社区,以及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 Arch-Exist

    剖面图

    项目通过艺术介入解决社会问题,建立自上而下的政府举措与自下而上的社区行动之间的桥梁。接下来以新空间为基础,探讨社区商业对本地文化的重要性。

    © Arch-Exist

相关文章

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 / 中国院大器工作室
索纳大学中心与图书馆楼 / IMK Architects
湘南工科大学附属高中图书馆 / kousou + Fukei Co.
深圳国际低碳城低碳展厅设计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杭州玉湖美术馆 / Aedas
罗莎·博奈尔文化中心 / Modal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