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低碳城低碳展厅设计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2025-01-03 10 0

© 张超

    展陈建筑
    深圳, 中国

    • 建筑师: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面积 该建筑项目的领域 面积:  1318 m²
    • 项目年份 该建筑项目的竣工年份 项目年份:  2023
    • 摄影师 摄影师: 张超
    • 主创建筑师:  章明、张姿、丁纯、丁阔
    • 项目经理:  郭璐炜
    • 设计团队:  毕心怡、陈恩强、刘炳瑞、王易(实习)
    • 深化设计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十七部
    • 深化建筑团队:  周岚、范雯雯
    • 结构设计团队:  陈泽赳、程鹏
    • 设备设计团队:  黄良(给排水);王溥(电气);王庆华(暖通)
    • 低碳顾问团队:  赵越、林佳、刘慧敏、乔盟、张超
    • 幕墙设计:  钟晓杰
    • 灯光设计:  袁振
    • 景观设计:  王竹君
    • 建设单位:  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
    • 代建单位:  华润置地城市运营管理(深圳)有限公司
    • City:  深圳
    • Country:  中国



    © 张超

    深圳国际低碳城低碳展厅项目坐落在深圳市龙岗区国际低碳城园区内。该项目于2023年初启动,同年11月顺利竣工,承接了“2023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 张超

    项目依据深圳的气候与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在满足展厅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能耗需求,并结合等碳抵消方法,实现零碳目标,构建能碳双控示范体系,打造出我国首个集成式全幕墙装配体系的“零碳、零能耗”建筑。

    © 张超

    场地回应

    项目经过多轮场地选址,最终确定利用既有附属设备用房基础,在低碳城东北角加建一座 1200 平米的零碳展厅,该位置有独特的景观优势,也面临着各种限制与挑战。

    分析图

    分析图

    场地原址是临时板房,地下已有附属设备用房,且已配备两组出风塔;西侧与低碳城既有A馆相距仅 6m,南侧与 B 馆相距 10m。为节省建设成本,设计选择保留地下基础设施,拆除地面临建部分。为避免破坏地下结构,设计对基础方案进行了优化,确保两侧基础在有限空间内稳定承载展厅重量,同时不影响地下建筑安全。

    © 张超

    展厅整体向东北方向倾斜,随着高度上升,与A、B馆的间距逐渐扩大,尽可能减轻因贴临而产生的体感上的压迫,在空间上减少与邻馆的相互干扰,也让展厅有了独特的外观辨识度。

    © 张超

    空间结构一体

    展厅的设计秉持形式、空间与结构一体成型的理念,以功能空间的需求为导向来配置结构体系,生成最为简洁高效的形体空间格局。

    © 张超

    鉴于底层场地空间局促,为拓展展览面积,设计采用二层大面积悬挑的策略。主体结构采用整体桁架体系,在保障结构稳固的同时,营造出开阔的无柱展览空间。桁架由 5.4m × 6m × 6m 为单元的 V 字钢柱拼接而成,依据受力分布精确计算立柱的截面面积,并设计了几组不同尺寸的梯形截面,使它们在视觉上相对纤细且统一。建筑室内外吊顶采用 V 形折板,实现视觉特征与结构理性一体化,同时容纳设备管线,充分争取展厅净高。

    © 张超

    此外,由于地下建筑的影响,结构基础的定位面临巨大挑战。场地横向长度为 50m,原地下室边界 39m,占据其中的 4/5,导致展厅边侧基础的定位空间非常有限。为避免破坏原结构,展厅两端基础需绕开地下室边界并保持一定距离,基础跨度达 42m,在有限场地条件内既保证了地下建筑的稳定性,又实现了展厅空间的最大化。

    © 张超

    集成装配

    展厅以钢结构体系和全幕墙装配式组装为基础,装配率高达 70.2%。为紧张的施工周期节省了大量时间,也为实现零碳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 张超

    设计初期尽可能减少主体钢结构尺寸类型,便于批量预制加工,在施工现场快速拼装,极大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精度。

    © 张超

    外墙采用夹心岩棉墙体和泡沫铝板预制组合拼装的方式,泡沫铝板本身具有轻质、高强度、耐高温、防火抗腐、隔音降噪等优异材料特性,兼具可回收性。内墙采用 ALC 板和轻钢龙骨复合墙板,安装便捷,同时具备良好的隔音、防火等性能。展厅严格平衡采光系数与能量损耗,主立面采用低透光的 low-e 玻璃外,顶面采光选用温控玻璃。

    总平面图

    能碳双控

    “零碳盒子”通过六大系统的耦合协同: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可再生能源系统、智慧运维系统、集成式建造系统、绿色建材系统,打造出集成式全幕墙装配体系的“零碳、零能耗”建筑。

    © 张超

    大样图

    整个建筑集成了 26 项低碳技术(包括全屋面太阳能系统、高性能保温系统、高性能幕墙系统、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等)、3 项前沿技术(温控玻璃采光天窗、智控外遮阳卷帘、智能点位排风)以及国内首创的钢结构全幕墙装配式零碳技术,既为国内先进低碳成果提供展览空间,同时其本身作为低碳技术的集大成体,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张超

相关文章

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 / 中国院大器工作室
索纳大学中心与图书馆楼 / IMK Architects
湘南工科大学附属高中图书馆 / kousou + Fukei Co.
杭州玉湖美术馆 / Aedas
罗莎·博奈尔文化中心 / Modal Architecture
蜂巢艺术中心 / 槃达建筑